泰安,因泰山得名,寄寓“國泰民安”的美好愿景。
泰山主峰巍峨于泰安之北。登高暢懷,吐納風云;千年蒼松翠柏,見證中華文脈不息品格;山麓大汶口遺址,映現6000年前遠古曙光……泰山滋養(yǎng)了瑰麗多姿的文化,淬煉出這座城市勇攀高峰的魄力。


風骨:文脈綿長氣象新
泰山之巔,“五岳獨尊”朱紅摩崖石刻巍然屹立,游客紛至瞻仰。五岳之中,泰山文化根柢深厚,其獨尊地位,正源于此。
文明的火種,自史前時期便在泰山腳下萌發(fā)。
“汶水湯湯,行人彭彭。”《詩經·齊風》的汶水就是如今貫穿泰安的大汶河。1959年,泰山南延、汶河兩岸,考古工作者發(fā)掘出造型精美的彩陶盆、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紅陶獸形壺等文物,距今約6000年的大汶口遺址的發(fā)掘成果,震驚學界。
隨后數十載,大汶口遺址出土陶器、玉器、骨雕逾萬件,證明其代表海岱地區(qū)史前社會復雜化的開端,記錄與仰韶、良渚、紅山文化的交流。
“它顯示了大汶口文化由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的完整圖景,為中華文明起源提供可信史源。”山東大學教授欒豐實說。
泰山之重,在中華文脈中如千鈞之鼎。秦代李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道盡包容;唐代李白“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海”盡顯雄渾。北宋初年,“泰山學派”勃興——胡瑗創(chuàng)“蘇湖教法”重實學育人,孫復著《春秋尊王發(fā)微》揚儒家正統(tǒng),石介以《徂徠集》倡革新文風。三先生苦讀砥礪,開理學先河,滋養(yǎng)程頤、朱熹,成就齊魯“斯文之宗”。
文脈賡續(xù),風骨長存。今日,歷史的足音仍回蕩城中:岱廟雄踞城央,作為中國古代四大建筑群之一,飛檐斗拱間禮樂風華流轉千年;東平湖畔戴村壩“運河之心”,引汶入運滋養(yǎng)京杭大運河奔騰至今。
勝景天成的泰山,更有文化的鮮活傳承。
暮色中,泰安老街泰山皮影非遺傳習館喝彩陣陣。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范正安指尖翻飛、唱腔蒼勁,《夸泰山》故事躍然眼前。

泰山皮影戲被譽為泰山文化“活化石”。范正安將動漫、游戲等現代元素融入傳統(tǒng),讓這門600多年的技藝“圈粉”年輕人,還登上20多國舞臺。“讓皮影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傳承。”他說。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賡續(xù)中華文脈。
始于山,不止于山,泰安以創(chuàng)新淬煉文化新氣象。
“泰山神啟”體驗館用VR、裸眼3D重現宋代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冠冕車馬隨光影流轉,千年神韻觸手可及;國際文化大數據(泰山)產業(yè)城完成5億多字古籍數字化、8000多幅古圖文導入;150萬字《泰山編年通史》鉤沉先秦至清泰山史事;泰山新聞出版小鎮(zhèn)集結出版、物流、研學等領域62家企業(yè),年產值破30億元,成全國最大集群……
“泰山風骨,在文脈中綿長,在創(chuàng)新中煥新,為這座城市提供文化滋養(yǎng)。”泰山文化協(xié)會副會長、泰山學院教授周郢感慨道。

風韻:青翠依依萬物生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杜甫筆下的泰山,盡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華文明追求。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泰山,以生態(tài)保護詮釋“天人合一”。

秦始皇登封泰山,下令“勿伐草木”;《水經注》載漢武帝植柏,岱廟現存5株漢柏成“漢柏凌寒”景致;唐玄宗下詔“近山十里,禁其樵采”;宋真宗詔諭“登山道中,樹當道者令勿伐”。
泰山“孔子登臨處”石坊一側的“泰山種柏樹記碑”,記載了一則清朝嘉慶年間植樹造林的故事:1796年,山東布政使康基田來到泰安,正值泰安知府金棨組織民眾在泰山盤道兩旁種植柏樹,他隨即自己掏錢募民種植上萬株柏樹,“以茂林嘉樹增名山之勝”。
20世紀上半葉,因戰(zhàn)亂濫伐,泰山一度“殘林不足3000畝”。新中國成立后,泰安經半個多世紀植樹、封山育林讓泰山“復綠”。近年來,更增彩色植物,豐富森林層次,保持鄉(xiāng)土樹種原真性。
生態(tài)蝶變引百鳥來棲。2024年,當地愛鳥護鳥志愿者團隊拍到從未現身的“飛行冠軍”斑尾塍鷸。泰山野生鳥類已從2002年的155種增至374種。
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讓更多人心馳神往。張娟是一名專注于傳播泰山文化和風景的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每次直播泰山四季景色,常吸引數萬人觀看。“通過鏡頭讓各地游客領略泰山的自然風光和生態(tài)魅力,是我工作的巨大動力。”她說。
一脈青山,一城綠意。泰山的生態(tài)變遷史,映射出泰安市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岱廟南臨東岳大街,編號008的古槐樹已佇立于此5個多世紀。當年修建城市主干道時,為了不讓古槐樹受到傷害,建設者考慮再三后放棄了異地移植的原方案。古槐樹連同周圍的一小塊土地,變成車水馬龍中的一塊“綠洲”。
古樹名木是泰山悠久歷史與文化的象征。守護古樹名木,也是守望一方鄉(xiāng)愁。
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收錄有泰山五大夫松、望人松、姊妹松等23株名貴古木。近年來,泰安對古樹實行“一樹一檔”管理,配傳感器、蟲情測報燈等實施智慧監(jiān)測。
如今的泰安,山更綠、水更清、城更美,入選全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這座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山岳名城,正繪就一幅青山綠水輝映、人文自然薈萃的優(yōu)美生態(tài)畫卷。

風華:登高必自勇爭先
“泰山巖巖,魯邦所詹。”泰安與泰山的緣分,遠不止于巍巍山岳的饋贈。千百年來,泰山拔地通天的雄姿,激發(fā)了人們登攀向上的渴求。
清代元玉詩云:“步步不離地,步步是登天。”正如古人登山題刻所銘“登高必自”“努力登高”,道盡登攀的堅韌意志。這種源自山岳的人生哲學,促使人們努力進取、自強不息,也賦予了泰安登高望遠、奮力爭先的鮮明城市特質。“埋頭苦干、勇挑重擔、永不懈怠、一往無前”的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精神”,也早已超越征服天險的范疇,凝結為這座城市最深沉的文化基因。
這里,有挑戰(zhàn)“快活三里”,舍棄舒適區(qū)的斷腕之勇。
曾幾何時,依賴煤炭、鋼鐵、化工的重化工業(yè),如同泰山步道上那段有名的“快活三里”平地——雖帶來階段性增長的紅利,卻也讓泰安深陷“高污染、高耗能”泥潭,重化工業(yè)占比一度高達75.2%。如泰山文化學者張春國所言:“挑山工不敢在‘快活三里’久留,歇久了腿就發(fā)懶,更難爬‘十八盤’。”泰安明白,沉溺于此,終將錯過登頂的機遇。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山東在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業(yè)創(chuàng)新深度融合、發(fā)展新質生產力、完善現代化產業(yè)體系上大有可為”的囑托,泰安以斷腕之勇,決心走出舒適區(qū),吹響向新型工業(yè)化進軍的沖鋒號,勇闖轉型“十八盤”。
這里,有造就鹽穴之“變”,化腐朽為神奇的開拓魄力。
泰安下轄肥城市,千年鹽都的地下千米深處,蘊藏著巨大、結構穩(wěn)定的廢棄鹽腔。它們曾是資源型產業(yè)遺留的難題和負擔。然而,泰安卻看到了旁人未見的可能,創(chuàng)造性引入全球領先的壓縮空氣儲能技術。
“用電波谷時,我們利用低價電能將空氣壓縮注入鹽穴‘儲存’;用電波峰時,釋放壓縮空氣驅動發(fā)電機高效發(fā)電。”中儲國能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項目經理侯虎燦介紹。這看似簡單的“一進一出”,讓沉寂的地下空洞變身為一座“不燒煤、不燒天然氣”的綠色電廠,年發(fā)電量約6億度,服務20余萬戶居民用電。
鹽穴的華麗轉身,是泰安突破常規(guī)、勇闖新路的縮影。
這里,有攻克玻纖技術,攀登制造巔峰的精進不息。
位于岱岳區(qū)的泰山玻璃纖維有限公司車間里: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玻璃,被拉伸出上百公里長、直徑僅頭發(fā)絲二十分之一的玻璃纖維,織成薄如蟬翼的電子布,成為高端電子產品線路板核心基礎材料。

“這正是我們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泰山玻纖有關負責人說,“依靠持續(xù)的技術攻堅,我們在高端領域不斷攀登,躍升為全球第二大高端玻纖產品供應商。”“步步是登天”的努力與專注,造就了“年產能140萬噸,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輝煌業(yè)績。
“登泰山而小天下”。曾被仰望的泰山,如今見證泰安以攀登精神、進取魄力,在構建現代化產業(yè)體系征途中,重塑發(fā)展格局與城市高度。
風云一舉到天關,快意生平有此觀。深沉的文化自信成為驅動這座城市在時代浪潮中尋求突圍與跨越的內生力量,泰安正以“登高必自”的踏實、“奮力爭先”的銳氣,向著高質量發(fā)展的新高度不斷攀登。

記者:王念、孫曉輝、蕭海川